top of page
LET GO 十字軒
IMG_0007_edited_edited.jpg

以餅為媒 串連人生歲時慶典—十字軒糕餅舖

綠藤趁著歲月流淌,蜿蜒爬上紅磚老牆,大稻埕延平北路二段上,飄來陣陣餅香。循著香氣走訪,首先映入眼簾是燙金的「十字軒」三字,外形圓環內含方形窗格,象徵圓融中堅持做餅的精神,娟秀刻印在朱紅色招牌上,文雅雋永的訴說著這間老餅舖的故事。

源於日治時期 興於中式糕餅

十字軒糕餅舖歷時九十餘載,關於它的故事,要回溯到日治時期講起。當年第一代創辦人邱炳星,年僅十二歲便以學徒身份進入由日本人開設的「富福堂」拜師學藝。直到1930年,日本人退出台灣,邱炳星和友人合資開設「玉山堂」糕餅店。數年之後,便獨自創立品牌「十字軒糕餅舖」,店面保有光復初期,戰後現代主義的典型設計,從此以餅為志,飄香不斷。

 

從小學習做西式麵包的邱炳星,考量到民間習俗仍然多食用中式糕餅,若是兩者風格皆著重,店內會產生商品眾多紛雜的情況,定位也不明確,於是逐漸轉變品牌定位,改以中式為主、西式為輔的經營理念發展。每天清晨,十字軒的糕餅師傅都會先製作壽桃,熱騰騰的壽桃出爐,陣陣炊煙伴隨紅豆軟糯香甜的味道飄散,這是十字軒獨有的「早晨儀式」。到了下午,店內各式各樣的糕餅開始陸續出爐、上架,吸引許多饕客前來光顧。十字軒糕餅舖第三代老闆邱易為分享:「曾經有位穿著涼鞋,打扮樸素隨意的先生走進店裡,一口氣訂了許多盒喜餅,正當老闆疑惑之時,沒想到客人卻一次以現金付清並遞上名片,原來這位竟然是長榮海運的張榮發董事長。」除了這個故事以外,讓邱易為印象深刻的還有一位老先生,「當時他拿著日治時期的舊照片,問我們照片裡後面那小小的招牌是不是十字軒的,因為他小時候就住在大稻埕,吃這邊的東西長大,很懷念這裡的味道。」

IMG_0034.JPG
IMG_0039.JPG

糕餅串連四季禮慶

十字軒糕餅舖見證了大稻埕的繁榮和興衰,也串連起人們一生之中的美好記憶。例如:出生的滿月桃,抓周要踩紅龜,收涎的鹹光餅,希望金榜題名的狀元餅,還有結婚喜餅、祝壽壽桃,祭祀紅龜等,十字軒將祝福揉進那一塊塊的糕餅中,為每一位客人祈願。邱易為表示,糕餅歷史淵遠流長,在人們的生命禮慶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,從古至今皆是如此。提到餅舖的經營初衷,邱易為說道:「家裡長輩都覺得開店是做良心的,自己能吃的東西才會賣給客人,自己不敢吃絕對不會賣出去,所以我們的食材都經過嚴格審核,用料很實在,也不會提高價格。」他笑說:「長輩都說不用賺這麼多,很古意(老實)。」

 

在糕餅世家長大的邱易為,大學畢業後回家接手老餅舖的生意,只為傳承這個記憶中的好味道。邱易為說,自己以前就會和餅舖的師傅一起學做餅,現在則要多學訂單處理、店面經營和未來發展,肩上的責任也越來越重。隨著時代變遷,十字軒糕餅舖也面臨不同挑戰,邱易為提到,早期大稻埕周遭的餅舖較少,因此店內生意很好,但後來餅舖越開越多家,競爭逐漸激烈,加上大稻埕地區的沒落,導致顧客流失,更是雪上加霜。十字軒糕餅舖也開始思考改變之路。「像是以前的人喜歡吃較甜的餡料和較乾的餅皮,現代人剛好相反,偏好甜味較低與餅皮較軟的口感。」邱易為說,考量到世代不同,口味喜好也隨之改變,他都會和師傅一起討論餅皮、餡料的改良作法,也會依照不同時令和節氣,製作不同產品,持續推陳出新。

創新改變 新與舊的文化融合

 

對於大稻埕地區的沒落,邱易為分享,政府為發展觀光,推動大稻埕老街再生計畫,幫助許多老店重新裝潢、撰寫品牌故事與形象設計,也開設行銷課程,提供店家學習創新行銷的機會,讓這塊飽有台灣十九世紀歷史軌跡的文化之地,再次憶起風情。

 

「老店的形象和口味改變了,遊客變多,生意也轉變得更好了。」邱易為笑說,十字軒糕餅舖才重新裝潢不久,以前的舊店面比較像雜貨鋪,後來因為偶遇事故,加上政府的補助方案,因此重新打造店內的環境,包括設立小型糕餅博物館,陳列從日治時期沿用至今的傳統餅模、製餅器具等。此外,重新裝潢之餘,十字軒也不忘保留早期建物特有的天丼、二進一過水院落,讓店內一磚一瓦之間,皆流露古蹟的歲月痕跡,希望在創新之中推廣在地文化,使餅舖的故事能讓更多人知曉。

 

十字軒糕餅舖,以西式麵包起家,中式糕餅弘揚,九十年始終如一,秉持誠信用心的精神,座落於大稻埕延平北路。老店的舊日年華,如同糕餅予人唇齒留香的感動,深盼以餅為媒,翻閱人生歲時慶典的片片回憶,也讓我們再次走訪大稻埕,細品這塊土地生生不息的歷史風貌。

IMG_0040.JPG
IMG_0042.JPG
bottom of page